潘宗光:新世代誤解「佛系」 不執着不等於「躺平」
2022年11月7日

潘宗光曾赴英美留學,原可選擇留美發展,也是高薪厚職,最終還是回流香港,其中一大原因就是,希望自己能夠「培養黃皮膚的學生」。 (何澤攝)
潘宗光曾赴英美留學,原可選擇留美發展,也是高薪厚職,最終還是回流香港,其中一大原因就是,希望自己能夠「培養黃皮膚的學生」。 (何澤攝)

撰文:李潤茵 本刊記者、鄧傳鏘 本刊總編

今年是理工大學成立85周年,惟3年前捲入政治風波、淪為「戰場」的情境歷歷在目。校園如今回復平靜,惟年輕人心中苦惱,非一時三刻能疏導,問及榮休校長如何化解?作為本港首位公開信佛、並兩度獲諾貝爾化學獎提名的潘宗光,他的回應是「佛法會說,一切事情的發生,一定是有因果」。

與青年有代溝

今年已經八十有二,他都非常坦白,表示跟20多歲年輕人代溝嚴重,未必能夠換位思考,「有時我都不清楚年輕人怎樣思考,也就不能指責他們對與錯,好似現在流行『躺平』說法,對與錯我真是不清楚,有許多原因導致今日結果」。

潘宗光憶述,自己成長的年代,大部分人都是窮,不過社會充滿機會,可以跨階層「上流」。他本人已是典型「獅子山下」的故事,兒時窮到連「學費都繳不起」,不過知識改變命運,寒門子弟當上教授,自始晉身上流社會;
當年樓價都沒那麼貴,只要肯努力賺錢,工作幾年可儲到首期,然後慢慢供樓,「變成對人生及前景,也多些希望,競爭是根據自己實力」,但當年華人要「上位」,也是殊不簡單。

「在我讀書的年代,所有系主任都是英國人;後來到我教書,系主任佩恩教授退休,原本我是最理想的接班人,最終還是由英國人『空降』,皆因香港大學是殖民地大學,所以有不成文規矩——要職讓予英國人,即使對方學術水平不及我。」

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!事關當年港大制度,系主任雖然由校長委任,院長卻由教職員「一人一票」產生,於是潘宗光跑去參選,結果以42歲之齡,當上理學院院長——和系主任相比,院長涉獵範疇更廣了!他事後回看,沒有理學院院長的歷練,也未必能擔任理大校長,更沒有後來從政道路,「世事就是那麼奇妙!」

「躺贏」不可能

回到當下思潮,潘宗光直言,現在問題更複雜,環境困難得多,「儲首期買樓,也真是不容易,所以不能盲目批評年輕人,但也不能鼓勵『躺平』,因為無論如何,人始終都是要積極些,一旦選擇『躺平』,便等於放棄一切機會了。」真正的「佛系」並非消極處世。

「什麼都不理等於不執着嗎?不是。不執着於主觀己見,但對佛法需要有所執着、堅持下去。任何事都有因由,佛陀教導眾生,要擺脫心中苦惱,就是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,所以若然你不種善因,怎會得出好結果呢?」潘宗光勉勵青年:「當人人都『躺平』時,而你沒有『躺平』,已經能突圍而出!做人不要放棄。」

——節錄自11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